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市场正文

深耕优势 跑出振兴“加速度”——宕昌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线观察①

2023-08-29 14:13:17 陇南发布官方号

编者按:


(资料图片)

勤奋铸伟业,实干正当时。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全国“两会”精神,日前,陇南日报“开新局 启新程”全媒体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

本次采访活动是全市新闻战线以实际行动担负职责使命,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全省“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以及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展现陇南人民奋发笃行的精神面貌,描绘好凝心聚力的同心圆的重要举措,也是新闻媒体人践行“四力”,提升能力作风的实际行动,更是一次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本平台将陆续刊发相关采访稿件,讲述发展好故事,展示干部新作为,反映基层新气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营造氛围,敬请关注!

宕昌

写在前面的话

时序立秋,盛夏的炎热逐渐退却,风里裹挟着丝丝凉意。

步入宕昌,一幢幢特色鲜明的民宿客栈点缀在山青水绿的官鹅沟之间,迎接着八方来客;一排排蔬菜大棚里的西瓜、豆角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保障着市民的“菜篮子”;一方方药田集中连片,淡淡药香沁人心脾,货架上满满的中药材成品,吸引着市民游客的目光……

宕昌县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环境优越,国家5A级景区官鹅沟坐落其中,各类中药材在这里茁壮成长。立足于此,宕昌县在大胆探索中不断前行,从小到大、从点到群,向着建设生态更优、发展更快、生活更幸福的新宕昌迈出坚实步伐:

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聚焦“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定位,深度落实“1346”总体思路,以“九个坚持”为突破,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提级、项目建设提标、产业发展提效、民生保障提质。

梦之舰一旦启航,目标便是星辰大海。一个个产业项目的落地,一项项政策举措的落实,全面激发了宕昌县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细胞”,也见证着宕昌县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生动实践。

宕昌县城全景 刘辉/摄

产 业

做强中药材产业 乡村振兴有“妙方”

处暑过后,夏尽秋来,进入收获的季节。

杨想才的药材加工厂房经过两个多月的改造提升,再次开始加工生产。

“前半年我们加工了20吨党参、60吨大黄、40吨黄芪,还有10吨黄芪茶,销得都很不错,特别是黄芪茶,基本全部卖完,就剩下了100箱。”杨想才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今年前半年合作社的产量,眉眼间全是藏不住的笑意,“前半年我们的销售额已经达到600万元,按照当前的市场行情来看,年底达到1000万不成问题。

杨想才是宕昌县理川镇杨家庄理想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从自家种植药材到收购、贩运,再到成立合作社加工销售,他在中药材这个行当里已经“摸爬滚打”了20多年。

“最初做药材生意的时候,一直都是卖原药,但受市场影响,价格时高时低,不怎么稳定。”杨想才说,那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如何将大家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将药材卖个好价钱。

岁月如歌,悄然更迭。2013年,在政府的引导下杨想才的合作社成立。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12户,解决了杨家村80多人务工问题,带动75户脱贫户稳定增收,并流转杨家村110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辐射带动周边八里镇、木耳乡种植中药材1万多亩。今年4月,合作社还被评定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农户增收致富的支柱。

近年来,宕昌县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确立了“园区带动、基地支撑、科技引领、加工增值、提质增效”的中药材产业开发思路,加大对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并连续三年制定实施方案推动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上、规模上水平。

同时,开展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采取统一土地流转、统一机械化整地、统一土壤消毒、统一种苗采购、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化栽培、统一投入品监管“九统一”的方式,全县绿色标准化基地从2019年的2.38万亩增加到2022年的15.2万亩。

去年底,木耳乡将整治后的3500多亩撂荒地全部种上了艾草。

时下,走进木耳乡千亩艾草种植基地,只见株株艾草紧密簇拥,轻风吹过,缕缕艾香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木耳乡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为艾草生长提供了独特的资源禀赋。”木耳乡党委书记杨国辉介绍说,艾草是大健康产业中的朝阳产业、新兴产业,一次种植,常年收益,每年可收割两茬,产出率高。

杨国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第一年亩产一吨来算,每吨的保底收购价格为2600元,加上一亩地根子1200元,且全程可机械化作业,比种植粮食收益要高,还可带动和解决当地300多人就业。

“现在我们正在与成都市振艾缘健康管理公司沟通衔接订单收购等事宜。”杨国辉告诉记者,他们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拓展延伸艾草种植产业链,提升艾草的附加值,鼓励引导更多群众参与,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树起一个品牌、激活一片市场、提升整个行业。宕昌县正加力奋进,全力打造绿色有机药源基地,让“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的城市新名片叫得更响更亮。

目前,全县中药材常年稳定在40万亩,2022年采挖27.5万亩,总产量达8.5万吨,综合产值达35亿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

立界村:乡村旅游“热” 特色民宿兴

山林郁郁葱葱,湖泊碧绿如玉,田园农家客栈散落其中……走进宕昌县城关镇立界村,虽已入秋,清凉惬意的美丽乡村却处处透着一份“火热”。

坐落于山水间的“三叠湖”客栈,迎来送往,好不热闹。“现在正是旅游旺季,我们客栈的房间一直是爆满状态,很多游客都是提前预订房间。”客栈负责人杨昊刚刚安排好一批旅游团的住宿,又接到游客的咨询电话,忙得不亦乐乎。

立界村位于国家5A级景区官鹅沟内,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立界村紧盯文旅康养发展目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产业,将美丽山水转化为“美丽经济”,为村民带来了致富新机遇。

“今年年初,全县旅游迎来了强力复苏,从五一假日开始,村里接待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杨昊告诉记者,近三个月时间,全村42家农家客栈、民宿营业收入达到了800万元左右。

“90后”的杨昊不仅是客栈老板,也是村党支部书记,更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14年,回乡创业的他投身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为家乡旅游产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2021年,村里成立了立界村丽林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当地村民将闲置的农房改造成农家乐,全力发展乡村旅游。目前,村里拥有农家乐、农家客栈43家,设有旅游接待床位1800余张、餐桌200余张,可同时接待1200人就餐住宿,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60多人。

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杨昊也干出了一番天地,影响村里许多年轻人返乡发展旅游产业。

“现在村里三分之一的村民都在从事旅游产业,农家客栈的经营者有许多年轻人,他们思维灵活,干劲十足,我们也经常交流分享经验。”唐银想2015年返乡创业,经营着一家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

漫步于立界村,远眺青山绵延,近看湖波荡漾,一座座具有藏羌风格的农家客栈坐落在青山绿水间,五彩的经幡在屋檐下飞舞,游客们或在山水间拍照留影,或在客栈品茗观景,十分自在惬意。

立界村是典型的藏、汉杂居的民族村落,当地还保留有浓郁的古藏羌民俗风情。“我们在民宿打造中融入了藏羌民俗元素,还尝试推出了当地民族风味的菜肴,并为游客提供精品旅游路线推荐和周边短途游等服务,让单纯的传统农家乐向增强游客多元化体验转变。”杨昊告诉记者,村里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等资源,不断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同时,借助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农家乐和农家客栈硬件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住在此、游在此。

“这里风景秀美,气候宜人,特别适合夏日来避暑游玩,我们不光住得舒爽,吃得可口,也玩得开心。”来自成都的游客李继华参加了老年康养团,已经在立界村预定了十天住宿,最近还去了哈达铺、八力草原等周边景区“打卡”。

如今,立界村不仅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地,也成为游客们休闲康养的首选目的地。近两年,立界村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营业额达42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较2015年增加180%,旅游业已成为立界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立界村的“旅游热”,正是宕昌县文旅产业发展的生动见证。近年来,宕昌县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主动把握文旅市场需求,持续深挖“红绿古”特色资源,特别是以官鹅沟国家5A级景区和哈达铺红色景区为带动,统筹推进景区与乡村协调共赢发展,着力推动“旅游+”的深度融合模式,打造新业态、呈现新亮点,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生态优势正在成为富民“底气”,文化资源正在成为旅游“富矿”,旅游热力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在宕昌山水村落间,一幅幅着力绘就的乡村文旅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乡 村 治 理

“民事直说”说出乡村治理“新未来”

“由于没有灌溉水渠,每年5月和6月,村里的部分土地就会因干旱而致荒,影响收入。”在2月份一个星期四的“民情面对面”活动中,宕昌县官亭镇邓桥村村民王学方和毛永录反映了村里土地灌溉存在的困难。

“土地灌溉是个大问题,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邓桥村村支书韩彦龙当即表态。由于只靠村上无法解决,通过商议讨论,最终向上级汇报协调解决,“经过评估、建设,灌溉水渠已进行到施工后期,预计8月底通水后,将解决近两百亩土地的灌溉问题。”韩彦龙说。

“从我们反映问题到政府商定解决,用了很短的时间。现在就盼着水渠早日建成、早日通水了。”看到水渠施工进展飞速,王学方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确实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呐!”站在一旁的村民毛永录也不禁感叹。

为倾听群众心声,更好征集群众意见建议,认真排摸矛盾纠纷线索,官亭镇每个星期四都会组织开展一次“民情面对面”活动,零距离倾听群众说事,面对面解决群众困难。小到家长里短和邻里矛盾,大到房屋拆迁、土地纠纷,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民生问题,都能在“民情面对面”活动中提出解决。

“贾家村乡村主道路结冰,影响出行。”

“近来气温节节攀升,也进入了火灾多发、高发期,希望能多多宣传防火知识。”

“‘一通折’里的钱自己不会取,希望能帮忙指导一下。”

……

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建议整理成册,能够解决的及时联系相关人员予以解决,暂时不能解决、需要向上级部门反映协调解决的,会及时向村民说明情况,争取得到村民理解。

“我们收集意见建议后,会及时解决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尽量把村里想做的事与群众想要的事结合起来,把老百姓的‘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实实在在为民办事。”官亭镇副镇长韩立勤说,“而且这种走村入户和村民面对面交流的工作方法,既快速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矛盾纠纷,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参与基层治理的踊跃度也得到很大提升,可谓是一举两得。”

今年以来,官亭镇通过“民情面对面”活动累计收集意见190条,目前已办结188条,有效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

一件件群众牵挂事得到解决,背后是“群众能说事,干部办实事”的体现。

“下一步,官亭镇将继续深化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实践,结合星期四民情面对面活动,进一步畅通群众的说事渠道,切实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回应群众期盼。”韩立勤信心满满。

从小到大、从点到群、从村到县,宕昌县在“学”字上下功夫,在“深”字上做文章,在“贯”字上见实效。

持续深入推进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巩固拓展“五个面对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全方位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同时充分发挥“千村千群”“民事直说群”、大喇叭的宣传作用,进一步提升相关政策知识的宣传教育,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持续推进乡风文明。

“民事直说”搭起了党群“连心桥”,也使宕昌的发展不断焕发新活力。如今,一个充满信心和干劲的宕昌正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文/记者 马智泉 王 芳 肖 红 尚敏贤 部分图片来源于陇南宕昌发布)

编辑:赵凌凤

关键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动态

关注